一、基本概念

OSI是一种分层的体系结构,每一层中由一些实体(包括软件元素和硬件元素)组成,它的基本想法是每一层都在它的下层提供的服务的基础上提供更高级的增值服务,而每一层是通过服务访问点(SAP)来向上一层提供服务的,其目标是保持层次之间的独立性。

也就是第N层实体只能够使用(N-1)层实体通过SAP提供的服务,并 且只能够向(N+1)层提供服务,实体间不能够跨层使用,也不能够同层调用。

协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 语法:规定通信双方彼此“如何讲”,即确定协议元素的格式, 如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
  • 语义:规定通信双方彼此“讲什么”,即确定协议元素的类型, 如规定通信双方要发出什么控制信息,执行的动作和返回的应答。
  • 定时关系(时序):规定了信息交流的次序。

二、OSI七层模型

1、物理层

是OSI参考模型的最低层或第一层。物理层协议要解决的是主机、工作站等数据终端设备与通信线路上通信设备之间的接口问题。用4个技术特性来描述:

  • 机械特性
  • 电气特性
  • 功能特性
  • 规程特性

(1)机械特性
规定了DTE和DCE之间的连接器形式,包括连接器形状、几何尺寸、 引线数目和排列方式等。

(2)电气特性
规定了发送器和接收器的电气参数及其他有关电路的特征。如1和0的各自电压的大小,每比特持续多少微秒等。电气特性决定了传送速率和传输距离。

(3)功能特性
接口信号分为数据信号、控制信号和时钟信号。功能特性对接口各信号线的功能给出确切的定义,说明某些连线上出现的某一电压表示的意义。

(4)规程特性
规定了DTE和DCE之间各接口信号线实现数据传输的操作过程(操作顺序)。

2、数据链路层(DataLink)

建立、维持和释放网络实体之间的数据链路,这种数据链路对网络层表现为一条无差错的信道。
数据链路层通常把流量控制和差错控制合并在一起。
数据链路层分为MAC(媒介访问控制层)和LLC(逻辑链路控制层)。
服务访问点为MAC地址。

3、网络层(Network)

属于通信子网,网络层解决的问题是路由选择、网络拥塞、异构网络互联等问题,其服务访问点为逻辑地址(网络地址)。 代表性协议有IP,IPX协议等。

4、传输层(Transport)

实现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端到端的数据分组传送,负责保证实现数据包无差错、按顺序、无丢失和无冗余的传输。服务访问点
为端口。
代表性协议有TCP,UDP,SPX协议等。

5、会话层(Session)

会话层主要功能是管理和协调不同主机上各种进程之间的通信(对话),即负责建立、管理和终止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

6、表示层(Prsentation)

表示层处理流经结点的数据编码的表示方式问题,以保证一个系统应用层发出的信息可被另一系统的应用层读出。
应用层可以根据其服务解释数据的含义。通常包括数据编码的约定、本地句法的转换、数据压缩与解压缩。例如,JPEG, ASCII,GIF,DES,MPEG等。

7、应用层(Application)

直接为端用户服务,提供各类应用程序的接口和用户接口。例如,HTTP,Telnet,FTP,SMTP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