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6日
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厦门大学建校100周年
回溯百年风云
100年前的4月6日
1921年4月6日
“华侨领袖”陈嘉庚先生
倾资创办了厦门大学
一个月后的5月9日
在苍茫的烟雨中陈嘉庚为厦门大学的第一座主楼群举行奠基仪式
陈嘉庚在厦门大学奠基石下埋下一个精致的木雕盒子里面不是银元更不是其他什么珍宝而是他筹办厦门大学的演讲词
演讲词中这样写道
“今日国势危如累卵
所赖以维持者
唯此方兴之教育与未死之人心耳”
“民心不死
国脉尚存
以四万万之民族
决无甘居人下之理
今日不达
尚有来日
及身不达
尚有子孙
如精卫之填海
愚公之移山
终有贯彻目的之日”
100年后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这一目标!

陈嘉庚
是享誉世界的“橡胶大王”
他身为华侨巨富自己极尽节约、寒酸度日却没有给子女留下一分钱而是散尽了一生的家产
给几代中国人留下了“富可敌国”的财富
他创办和资助了118所学校其中就有厦门大学和包括今天的集美大学在内的集美学校
黄炎培先生曾说
“发了财的人而肯全拿出来的只有陈先生”
穷小子16岁下南洋白手起家成“橡胶大王”
陈嘉庚出生地 福建集美
除了过人的毅力诚信也是陈嘉庚一直恪守的信条
后来父亲的生意失败欠下了数十万元的高额债务
为了生存下去陈嘉庚用仅有的7000块钱开办了一家凤梨罐头厂每天起早贪黑地辛苦劳动生意
刚刚有了一些起色他就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想不到的决定代父还债

这款带有“钟”标的汽车轮胎就是当时陈嘉庚行销全球的产品
这个标志蕴含了陈嘉庚复杂的心情
年少时,他目睹近代中国遭受的内忧外患
青年时,他又亲历华人在异国他乡受人欺凌的屈辱
他希望所有看到“钟”标的海内外华人不要忘记祖国和民族的苦难心中警钟长鸣
宁可变卖大厦也要支持厦大
1913年,从这一年开始
陈嘉庚拿出一笔又一笔的资金在家乡集美先后创办了十多家学校,统称“集美学校”
昔日偏僻的渔村变成了中国唯一由个人独资创办的学村——集美学村
陈嘉庚就一个朴素的愿望:有更多的孩子来读书
1919年,陈嘉庚再次回到祖国这次回国的主要目的,就是为家乡建一所大学厦门大学!
临行前他郑重宣布
“此后本人生意及产业逐年所得之利除红花外,或留一部分添入资本其余所剩额尽数寄归祖国以充教育事业”
有人评价厦大的建筑是“身穿西装,头戴斗笠”
1921年厦门大学终于建成
这是中国第一所华侨创办的大学
很多人走进陈嘉庚的公司都会被他的公司章程的眉头警语震撼
“战士以干戈卫国商人以国货救国为本公司谋一分利益即为国家多培养一个人才”
陈嘉庚的亲友曾劝他削减汇给厦大的经费但陈嘉庚说
“我吃稀粥佐以花生仁就能过日子何必为此担心”
在公司最艰难的时候英国某银行曾主动找上门来表示愿意向嘉庚公司注资但条件是不能再学校
陈嘉庚断然拒绝他回复说
“盖两校如关门自己误青年之罪少影响社会之罪大”
在陈嘉庚眼里
“宁使企业收盘绝不停办学校”
1937年在独立支撑了16年后为了厦大有更好的发展
陈嘉庚将付诸自己半生心血的厦门大学无偿捐给国民政府改为国立厦门大学

1938年10月10日陈嘉庚在新加坡组织建立了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他在成立大会上沉痛而激昂地说
“悲观失望,见义不为
有钱不出钱,有力不出力
是对祖国的大不忠!”
“国家之大患一日不能除
则国民之大责一日不能卸
前方之炮火一日不能止
则后方之刍粟一日不能停!”
在延安考察了一周之后陈嘉庚返回南洋他对所有人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
1949年10月1日陈嘉庚登上天安门城楼
从晚清到民国再到中华人民共和国这位为祖国的前途和命运
殚精竭虑、苦苦探索的75岁老人终于等来了新中国的成立
陈嘉庚的生活却“寒酸”到了极点他给自己立了要求每月的生活费不超过15元其余都尽数捐出!

个人少费一文
即为吾家多储一文
亦即为吾国多储一文
积少成多以之兴学
1961年8月12日
87岁的陈嘉庚在北京病逝临终前他将自己最后的300多万财产全部捐为集美校产而他留给后人唯一的愿望是
解决台湾问题祖国早日统一!
“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只要是祖国在任何一个时期所需要的
他都第一个冲锋在前全力帮助
爱国,是贯穿陈嘉庚先生一生的主线
整整100年了
陈嘉庚在中华民族危难之时的呐喊
依然振聋发聩
依然振奋人心
依然振奋中华
陈嘉庚一生散尽万贯家产
留下的不仅仅是泽被一代代中国人的教育基业他更用一生的呕心沥血为世人和后人留下了真正“富可敌国”的精神财富!
重义轻利、公而忘私

诚实守信、嫉恶好善
刚健果毅、坚韧不拔
艰苦朴素、革故鼎新
直到今天“嘉庚精神”仍是一面旗帜激励全世界的中华儿女爱国报国、生生不息
“前半生兴学,后半生纾难是一代正气,亦一代完人”有一种精神叫陈嘉庚!